前言
读经诵典,首先树立的方向应该是修身养性,而不是暗有所指。
比如读《道德经》,有人说它是治国的,有人说它是用兵的,有人说它是成仙的…
且不说能够治国用兵的人寥寥无几,仅仅持有此种目的便与其义相悖,变成了“有为之举”。一部著作如果仅仅取悦于小部分人,就称不上伟大,何况经典。书中有云:道常无为,而无不为。
退一万步说,即使它对这些目的有指导作用,那也不过是顺势而为的结果,并非来自刻意强求。书中有云:善有果而已,不敢以取强。
一
修身养性,是应对多变人生的基础,失去这个根本,只能在意乱情迷、欲念丛生的状态下苦苦挣扎,更别说控制多变的情绪了。书中有云: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
以万物为刍狗,是天之道,故为轻,重则是“道”,道,乃是人所理解的“规律”;躁则失君,是人之道,乃人类特有的情绪变化,唯静方能止。
就像钻木取火,对于不知道原理的人来说,要想成功就是一种低概率的事件,虽然他知道钻木可以取火;而对于知道原理且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说,成功就相对容易。
由此联系我们向往的成功,人人都想拥有更多的财富、挣钱的技巧。这种念头就如同知道钻木可以取火,却不知道为什么可以取火一样,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如愿以偿的概率依然是极低的。
火,用完就要让它保持最低的燃烧状态,以便在下次使用时可以快速复燃,这是原始人在现有的能力范围内做出的最好选择。
反观我们的欲念,在通常情况下是无法做到收放自如的,强烈的活跃程度不仅无法有效保证做事的效率与质量,反而大大消耗了自身的能量。书中有云: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;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正。
心不乱、人生自在的前提不是通过拥有什么,而是先要学会控制欲望,能够控制欲望,内心就会平静。
二
天生才俊、皇室子孙,纵有万贯金钱、雄兵百万,一个“欲”字便可荡然无存。书中有云: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。通俗地说,即使你条件优越,控制不了欲望的话,早晚会遭到天谴。
不知有“道”的人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,总觉的自己什么都懂,谈政治头头是道、聊道德居高临下,可是一旦让他做,就啥也不是了。好比钻木取火,说起来头头是道,做起来却不知该用什么木头、用什么来钻、用哪个角度、什么条件方便……书中有云: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。
越是不自知越会盲目自信,似乎什么都懂,什么都会做,至少,觉得自己要比对方强,若是感觉被贬低,立马坐立难安,这就是常人争论的源头。俗话说:一瓶不满半瓶晃荡。这种人脑子里装满了故事,无所不知无所不晓。书中有云:取天下常以无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。
三
但凡有所成就的人,往往都是深耕某一领域,且持之以恒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关于财富的真相:财富通常都是在一个阶段瞬间聚集的。但是这个瞬间可能仅仅占据全部过程极其微小的一部分。书中有云: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。
但是,相较有所成就的人来说,更多的人只能平淡的度过一生,既没有聚财揽利的瞬间,也没有天降横财的运气。即使如此,也不意味着他们能体验到的快乐比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少。而这,仍然取决于欲望的大小。书中有云: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
快乐是一种精神体验,它与欲望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填不满——假如快乐取决于外物的话!
因此,这就是我喜欢将真正的快乐称之为“喜悦”的原因。
而喜悦是自发的,是无缘由的,要想体验到它其实很简单,只要能使内心变得平静即可。
心不静,即使你的脑袋里装满了奇思妙想,也毫无用处。《大学》有云: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要想使内心变得平静,知足是最佳的选择。许多有关平静的方法,无论它们华丽与否,最终都会在知足的心态前画上句号。书中有云: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;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
知足,并不等同于满足现状。
它是一种近乎生命本然,是与外部事物毫不相关的的内心状态。因此,外部事物的多少与真正的知足并无特定的关系。书中有云:知足者富。
这就是控制欲望的前提,也是不为欲望左右的根本!
四
每一个完整的人,都是由多个形式组成。这些形式不是指各部分器官,而是不同的意识形态。
从哲学角度来说,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:肉体、生命意识、思维意识。
肉体,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。它不仅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,也有自己的智性。比如免疫功能、伤口愈合、冷打颤热流汗等等。这些行为是不受人为左右的,是身体自发的。
生命意识,可以笼统的称之为“内心意识”,它是联系身体内部与外部的纽带,是平静的源头,也是“潜意识”的力量所在。几千年来,这个内心意识又被称作“觉知”。当然,你也可以称之为“心灵”。它的特点就是“不争”,即不干涉、不评论你生活中的一切,虽然它有让你强大的力量。书中有云:利万物而不争。
思维意识,就是我们思考世界、思考人生的指导者。它不但可以解决问题,而且还喜欢制造问题。通常情况下,它制造的问题要远远大于能解决的问题。它只有一个向度,那就是向外,是意图脱离身体和内心的意识。在这个外部空间,它更喜欢关注过去和未来,唯独不喜欢当下时刻。
因此,不难发现,思维意识是一个试图分裂整体的意识,是一个不想要现在的意识,是一个看不到已经拥有的,却总想要没有的意识——它就是欲望的始作甬者!
五
书中有云:载营魄,抱一,能无离乎?
能够“载营魄抱一”的人,就是有道之人、顺道之人、圣人!
通俗地说,一个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,一定是身体与思维紧紧围绕“觉知”运转的人,这种人是不会偏离大道的。
生命意识强烈,不是指求生欲,而是“觉知”的活跃程度。它的觉醒,会让你清晰地感受到身体的变化,以使你改变某些陋习;会使你清楚的看到思想偏离大道的踪迹,以使你免受其随意摆布。
完整的人生,不是内心说了算,也不是思维说了算,而是“觉知”居中,平衡二者的关系,是谓“中庸之道”。
觉知扬升,其内在的宁静就会释放化解一切问题的能量,这就是众多哲人先贤所说的“静能生慧”!